文化团队
乡土教育课程:传播乡土文化 增进文化认同

  青浦,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富饶水乡。

                让居住在青浦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对做出色的青浦人的认同,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愫,青浦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进行以青浦本土为源头、以青浦地方资源开发为途径、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建设。

  对乡土教育课程的开发,青浦有着自己的定位:一是挖掘青浦本土特有的人文、科技、自然资源开发并实施,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青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感受青浦人文美、自然美、创造美的文化气息,激发学生“爱我青浦”的家乡情怀。二是通过地方课程建设,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提升学校课程实施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学校特色创建。三是形成一系列适合本区所有中小学校能共同使用的地区课程与仅供同区域学校使用的区域特色课程,建立可供师生共享资源、互动学习的网络平台。

  目前,青浦依托青浦的古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农业文化、现代科技文化,认真规划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即乡土课程教材的工作正渐入佳境。由区级层面制定了青浦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古韵水乡美丽青浦》开发与实施指南,基层学校根据指南,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教育资源,本着“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的思想开发校本课程或修改完善已有的相关课程。同时,青浦区校本课程资源网日前建成并开始正常运行。校本课程资源网共分为四大板块:学校课程方案、学校校本课程介绍、优秀校本课程、乡土课程建设,分别从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学校课程建设展示、优秀校本课程共享以及区域乡土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进行展示,从而实现了全区各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升各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能力与水平。

  从2005年开始,青浦在全区范围内推出了《乡土地理》、《乡土历史》、《我们的绿色家园》、《丝网印刷》、《走近伟人—陈云爷爷》、《福泉山之蕴》、《上海文化之根—崧泽》、《古镇之旅》、《水乡田歌》、《阿婆茶》等20多门区域共享课程,旨在为基层学校建设校本课程提供样式,使校本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居与学匹配:构建《古韵水乡 美丽青浦》区域乡土教育课程体系

   乡土课程一般是由学校或区域教育部门,利用和依托中小学生正在生活、生长所在地的自然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等资源,组织开发、建设并加以实施和评价的地方或校本课程。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正成为各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载体。

  学生虽然长在青浦,但对青浦的地理位置、文明起源、民俗民风、发展规划等却知之甚少。因此,教育局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学生对青浦的认识与了解,开发与实施适合本地学生发展需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课程。

  青浦区域范围内有那么多丰富的人文、科技、自然等乡土资源,要充分发掘这些本土资源,并进行有效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在置身于几千年前的文化空间,倾听文物古迹叙说的历史故事,发现这些反映当时文明程度的实物见证所具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让学生在参观革命纪念地、祭奠先烈、聆听伟人成长故事过程中发展人格精神,培育爱国情感;让学生在游览自然风光时增加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孕育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参与水乡民俗民情活动中,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本土文化的思想感情;在了解家乡经济迅疾发展变化的实例中,真切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树立起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对青浦丰富的乡土资源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和重组,精选了体现“古韵”、“美丽”特点、具有青浦标志性、对学生发展必需的课程内容,从“历史渊源、名人贤士、历史建筑、革命历史、水乡风光、水乡民俗、家乡新尚”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对乡土教育课程的实施,青浦动了一番脑筋:

  一是形成开放意识。课程涉及的资源广泛,学习内容综合性强。因此实施时要有开放意识,实施形态不局限于某门“学科”,应根据学校实际、资源性质多途径实施;实施时间也不受课时的限制,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本着“用”课程资源的原则,活动的空间应延伸到校外,拓展到大自然、各种场馆、社会上有关人员等。总之,本课程在内容、时间、空间、信息来源、活动结论等方面都是开放的。

  二是重视实践活动。本课程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强调“做”、“参观”、“考察”、“调查”、“探究”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教育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三是倡导体验感悟。本课程实施要利用区域特有的自然环境、纪念场馆、民俗民风、特色产品及著名人物等课程资源,设计切合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多样化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加深对家乡的感受和认识。

   四是注重教学生成。本课程实施时教师注重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践行“学生的学为本位”教学观。学习活动遵循学生的需要与可能,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动态生成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时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为预设活动留有空间,为教学资源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生成创造条件;学习活动过程强化学生在具体资源环境中的互动影响,尊重学生提出的见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独特认识。

   知与行合一:校本乡土教育课程强调在认知基础上体验实践

     青浦中小学编写的乡土教材,不仅传播地方知识,而且还强调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亲近自然 亲近民俗

   阿婆茶是商榻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喝阿婆茶是世代相传的习俗。商榻地区的每一个孩子从小耳闻目染浓浓的阿婆茶,是伴随着阿婆茶长大的。古老的习俗饱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是宝贵的地方资源,是活生生的文化。商榻小学《伴我成长的阿婆茶》校本乡土课程,重新设计了《伴我成长的阿婆茶》新版本,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采访、考察、收集、吟唱、扮演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展示自我的信心与勇气;养成自理、自律和自主探究、伙伴合作的良好习惯。

     一日农夫 现代体验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以其便利的硬软件设施,可以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资源,高中阶段除了参观外,还可以参与叶菜除草、间苗,大豆播种,采摘黄瓜、草莓等活动,另外也可参与“自制昆虫捕捉器”、开展“草莓的种植与栽培实践”、“土壤肥效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和“市售生物农药与自制生物农药的药效比较实验”等实践活动项目。青浦高级中学组织一日现代农夫体验,将园区的资源与教材点合理联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和探究任务,这种体验式教学所带来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单纯只在教室里教授所不可比拟的。

      建“向日园”实施劳动教育

     白鹤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近70%的学生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目前是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2009年9月,学校在新校舍迁建之际争取到了一块面积约为八亩的闲散土地。基于这难得的资源优势,结合学校传统优势,积极开展了以指向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向日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内容从种植知识、种植实践、种植探究、种植拓展四个方面搭建了课程框架。学校“向日园”基地的创建,为学生动手又动脑,获得科学的“活”知识,习得探究的“真”本领,为实现科学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里,学生既有种植知识的学习、又有具体劳作的体验、更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多元亲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学校“向日园”已成为全校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学生小课题项目有7项,已经完成结题的有3项。

  “环保欢乐行”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工业的血液,水是城市的命脉。可如今,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各地旱情四起。生长在青浦水乡的孩子们虽知道水资源匮乏,但未从内心深处产生担忧;虽知道喝的水来自水厂,但不知其中复杂的工作流程;虽知道要节约用水,但未真正行动起来。因此,青浦实验小学(城中校区)为了加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结合学校开展的“快乐嘉年华·幸福直通车”快乐活动日主题活动,开展城中校区四年级学生“环保欢乐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网上冲浪、实地参观、完成学习单、共绘宣传画一系列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节水意识,懂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保护水资源,并借助节水宣传画提高全校队团员的节水意识、引导队团员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传承福泉山古文化

  青浦区重固镇地区的“福泉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重固小学积极贯彻“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围绕“传承福泉山古文化,图画红领巾新梦想”这一主题,启发学生从学习“福泉山的古文化是什么”入手,深入了解福泉山各文化时期古人的生活、墓葬文化和古代名人的事迹,学习古人制陶、制玉等工艺,感受福泉山先民“吃苦耐劳、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为本、开拓创新”的精神。目前,学校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围绕“我爱福泉山”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分年级设计和规划社会实践项目,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图画自己的“新梦想”。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了学生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对引导学生修德和做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走近伟人陈云

  颜安小学是陈云同志的母校,学校把陈云革命事迹和崇高品质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展了“在陈云母校成长”系列教育活动,以少先队活动为途径,通过参观寻访、故事演讲、主题队会等活动,了解陈云的故事,感悟陈云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编写了《在陈云母校成长》的校本教材,通过“家乡练塘”、“陈云的童年”、“革命时期的陈云”、“陈云的品格”“陈云与评弹”等板块,在各年级中有序推进,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效果。学校和陈云纪念馆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单位,利用传统教育基地的资源,开展参观事迹展、故事演讲会、团队仪式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学校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活动框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走近自然 开启探索之旅

  青浦瀚文小学是市花园单位,绿化面积达13033平方米,树木品种58种,立足优越的环境资源,该校从“生命世界”的植物和动物出发,开发并实施《校园Discovery》课程。目前,已初步形成《春天到了》和《蜗牛王国》两个项目。《春天到了》包含春天校园中的植物、春天的气温、春天校园中的动物等内容,学生从校园中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和气温的变化中,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蜗牛王国》包含找蜗牛、看蜗牛、养蜗牛和建蜗牛档案等内容,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对蜗牛进行观察研究,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食物喜好等。该课程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根据低中年段学生的兴趣特点,围绕“跃跃欲试”、“妙笔生辉”、“奇思妙想”、“生物广角”等栏目,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方式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知识。在活动中,学生感受自然事物的变化规律,养成注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情景再现 崧泽学校编写沪上首本乡土文物校本教材

  地域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开源之地。一所学校开办了有八个分馆的崧泽文化陈列馆,搜罗的都是当地的民间宝藏,而且还编写了上海第一本乡土文物校本教材。这样的新鲜事就发生在青浦区崧泽学校。

  学校虽然地处赵巷镇,是镇上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但仍取崧泽之名。对此,朱国君校长颇为自豪地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至今共挖出古墓100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

  正是有了这样的地缘底蕴,崧泽学校从六年前开始不断组织教师深入到当地采风,遍搜各种文史资料和珍藏于民间的宝物,编撰乡土史料。2008年,在区有关部门及文史专家的支持下,学校投资70多万元开始逐步兴建崧泽文化陈列馆,至今共征集到照片630多张,实物、模型等350多件,字画45幅。陈列馆面积有800多平方米,分成八个小展馆,包括崧泽堂(江南民俗苑)、青浦田山歌馆、何氏八百年医学馆、崧泽文化长廊、青浦解放60年图片展馆、诗人沈瘦东纪念室、习理摄影展馆、赵巷教育史馆等。

  《崧泽,我们的骄傲》,是崧泽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供三至五年级使用。这也是本市第一本以采风、文物、史籍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乡土教材,反映的是以崧泽村为代表的赵巷地区的地之灵、人之杰、歌之韵、心之声。

  闫芝君同学是少先队大队委员。她说,暑假里同学们曾分成若干小组,走街串巷寻访当地的老人,与老伯伯老妈妈攀谈,为的就是了解风土人情。她还特别喜欢何氏医学馆,中药的储藏、配伍、过秤等,都在里面一一呈现出来,让人对赵巷镇上这个流传了24代的医药世家肃然起敬。

  一杆一米多长的大秤,同学们不仅能在学校里看到实物,还能从教材上了解到,每年立夏时节当地有个民俗,喜欢拿它来称一称小小囡,寓意称过的小孩子都会一生称心如意……正是这样集史料典故、民俗文化、人文风情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让许多同学都被这门课牢牢地吸引住了。朱国君校长恰是这门课的创意人。在青浦多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的经历,让他对家乡的这片热土情有独钟。他也因此荣获了全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在2012年9月赴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第三只眼 注重乡土资源的再度开发

  自然,是一本大书,生活,也是一本大书。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

  基于此,青浦进行了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既是课程概念和外延扩大的必然,也是增进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必须,更是传承文明的必由。

  开发与实施适合本地学生发展需要、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方课程,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弘扬乡土文化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对家乡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的有效载体。

  长在青浦,就需要知青浦,知国家、知世界,而一切知会从身边做起。而身边的地方,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与实施乡土教育课程,这是另一本教科书。青浦愿在广博上做文章,在文化上做内涵,在体验上做实在,让乡土文化滋润青浦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