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建设
大遗址保护:在经济增长中寻求平衡

    城镇风貌和自然景观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正在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的主题。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共同呼唤:对大遗址的保护刻不容缓!
    大遗址由遗存本体与相关环境组成,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是国家文化资源的精髓部分。
    “就中国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总体情况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题为《城市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探索保护文化遗产的各种方式。2003年以来,国家财政部每年增拨2.5亿元作为大遗址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文物保护专项费用。目前,国家文物局已会同财政部组织编制了36处全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加上近年已经批准的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组成备选项目库。项目启动后,将从备选库中遴选出实施项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认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高级规划师摩里?米勒说,全世界各国在古迹遗址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几乎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古迹遗址的保护和经济增长这两个要素中间寻求一种平衡。古迹遗址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米歇尔?佩赛特说,这次大会将发表的《西安宣言》就是要立个准则,明确文物古迹旁边,哪些地方可以建现代建筑,哪些地方是不可以动土的。宣言既要针对当前世界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又要突出中国和亚太地区特点,将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成熟的思想和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