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建设
大遗址保护要与经济 社会发展惠及民生有机结合

    3月6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北京会见了省长陈政高,围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的态度保护好大遗址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参加会谈的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关强,副省长滕卫平,省文化厅厅长郭兴文、巡视员张春雨,朝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张铁民、副市长高炜,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孙兆林等。
 
     这是单霁翔和陈政高两年内就牛河梁大遗址保护的第三次会谈。单霁翔说:“我非常赞同政高省长提出的把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拉动辽宁内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见。”单霁翔列举了国家近年来在大遗址保护上的投入与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之后,坚定地说,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凡是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关系处理得好的城市,凡是“申遗”成功的项目,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单霁翔指出,牛河梁遗址对印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处重大考古发现对中华文明的多源一体和灿烂悠久的文化是个有力的支持。对牛河梁大遗址,国家已经把它列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保护项目。辽宁提出保护文物本体、建设文化遗址公园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想是积极的。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不过是阶段性目标不同。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大遗址公园的前提条件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遗址本身能够体现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二是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三是地方政府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积极性。我们觉得,牛河梁遗址在这几个方面都具备条件。
 
     单霁翔说,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南部沿海地区的姜女石遗址,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并经过系统发掘的一处秦汉大型建筑遗址群,是一项将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完善结合的古代人类工程,是秦王朝统一中国的象征与见证。该遗址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规模的布局、出土文物的价值等方面看,这个遗址也都很具特色,希望辽宁先从治理遗址的环境入手,再从总体上考虑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单霁翔强调,牛河梁大遗址的保护和“申遗”,不是孤立的文化行为,要充分考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希望辽宁能够学习借鉴外地整体保护、强势宣传、进行市场运作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牛河梁遗址、姜女石遗址保护区实施区域资源整合,将遗址保护展示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农民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遗址保护与拉动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有效惠及民生的有机融合。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战略眼光,既要考虑显性效益,更要注重潜在效益;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
 
     在会谈中,陈政高说,辽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辽宁境内的清“一宫三陵”和五女山山城,2004年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我们又将牛河梁大遗址和姜女石大遗址保护列入重要日程,并积极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希望继续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他指出,保护与利用大遗址是一致的,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坚决反对忽视保护的做法,防止消极保护的行为,必须牢固树立“积极保护、合理利用是更高层次保护”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把保护大遗址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有机结合,把发掘弘扬历史文化与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现实文化生活有机结合。陈省长说,大遗址保护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从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知识构成、领导魄力、建设思路和发展眼光,应对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还有亟待解决的差距。我们要加强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一是要借“题”发挥。所谓“题”就是大遗址保护,我们要考虑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二是要高点起步。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整合人力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一些“大家”帮助搞必要的文化策划,使大遗址保护真正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三是着眼发展。既不能有短期行为,更不能有短视行为。一些项目与保护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保护的需要。项目一旦上马,就要干成世界一流的。要本着对事业、对历史、对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好这些大遗址,做好这篇大文章,办好这件大事情。